欢迎来到 景点舆情网!

首页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景点先锋 > 正文

辽宁:非遗巧入生活

  • 时间:2024-08-02 20:44:16 来源:  作者:  点击:

  

  “会动的木偶真有趣,我还学会了怎么操作它。等长大了,我也要学木偶戏。”7月8日,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南门幼儿园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木偶戏专场展演。展演由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策划,不仅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更激发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今年3月以来,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深入开展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六进”活动,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

  “‘六进’活动是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精准性和实效性的生动载体,也是进一步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网络的实际行动。”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忠和说。

  从沈阳老北市景区的“非遗市集”,到朝阳市北票博物馆三燕文化广场的秧歌交流会,再到渤海大学的非遗高校巡演……非遗技艺和产品在全省各处绽放光彩。这些活动让人们亲身体验到非遗的魅力。

  “学院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一直聚焦辽宁本土非遗项目。”5月,渤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谢俊成正在筹划将阜新东蒙短调民歌、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以及辽西地区的二人转、木偶戏等非遗项目纳入教学中。当得知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开展‘六进’活动时,他主动联系中心,“我想请他们帮忙,将非遗传承人邀请到校园里,通过交流与学习,让非遗项目在教学中得到应用,实现非遗传承和高校教育的融合发展”。

  接到高校“点单”后,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立即“接单”,迅速与省级非遗项目阜新东蒙短调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文体旅服务中心蒙古贞乌兰牧骑党支部书记韩梅取得联络,得到了热情回应。“我们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希望剧团能够与高校形成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让非遗在校园这片沃土上更好地‘生根发芽’。”韩梅说。

  孟夏傍晚,渤海大学松山校区音乐厅人声鼎沸,蒙古贞乌兰牧骑带来的非遗巡演,将古老的非遗与现代青春活力完美融合。随着马头琴与舞蹈《骏马归来》的音乐声响起,一匹匹“骏马”在舞台上奔腾,琴音与舞步交织出激昂的旋律,让师生们仿佛置身于马背民族的豪情壮志之中。

  除了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场外还设置了非遗展示区,展示了蒙古族刺绣、剪纸、泥塑等非遗项目。学生们在这里驻足观赏,亲手触摸这些充满历史感的艺术品,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师生们不仅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一颗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几个月前,朝阳市北票博物馆前的三燕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北票心连心秧歌队的成员和现场观众共同期待着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和两位特别客人的到来。

  国家级非遗项目抚顺地秧歌的传承人巴恒金和周宇刚一下车,父老乡亲们报以掌声,并热情地迎了上去。“老师,快给我们上上课吧!”两位传承人融入秧歌队中,给大家示范着抖扇、摆扇、绕花、走场步等基本动作,并对扮演不同角色的队员给出具体指导意见。

  “扬、蹲、摆、颤、奔、盘、跺、跃……只有每个步骤、动作都做到位,才能跳出地秧歌的精髓。”巴恒金一边细致地讲解地秧歌的舞蹈技巧,一边手把手地帮助队员调整细节动作。“老师”教得好,“学生”悟得透,现场一片欢声笑语。

  “希望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六进’活动,实现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与文明实践的深度融合,打通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文明实践工作从‘阵地全面覆盖’向‘全民文明实践’迈进。”刘忠和说。(葛鑫 刘洋)


原文链接: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ln/202408/t20240801_954482.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点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景点舆情网 yq.jd-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