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争宠,花柔柳困,春色烂漫,春情缱绻。三月,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第四个节气“春分”如期而至。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对节气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提升他们对流传有序、约定俗成的民间传统习俗的认知度。3月18日,青海省博物馆以“五谷”为墨,以“创意”为笔,以“春分”节气为主题开展了“四时八节·五谷丰登——粘贴五谷画”活动,20组家庭参与了此次活动。

二十四节气代表着四季气候变更的每一阶段,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更是中国古代汉族特别是中原地区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活动中,社教人员从“土圭”这一古老的测日影工具出发,为大家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划分方法,并通过对《汜胜之书·耕作》中“凡耕之本,在于趣时”的引用,讲述了节气与古代农业发展的紧密联系,介绍了“候”这一认识节气的重要时间单位。

五谷文化举足轻重,可谓人类文明之起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说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稻黍稷麦菽在全国粮食供应的地位却因时而异。青海虽地处高原地区,但炭化大麻籽、炭化黍和炭化粟以及喇家面条的出土,无不展示出青海耕作农业的发展及其与中原地区的频繁交流。通过对青海地区出土农作物及喇家遗址的讲解,社教人员带领参与者了解了五谷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起源于唐朝的五谷粮食画是五谷文化的最高艺术体现,更是五谷文化的艺术写照。在手工体验环节,大家挑选了自己喜欢的五谷画模板,使用糯米、绿豆、黑豆,黄米等杂粮,以粘、贴、拼等方法,将五谷杂粮和艺术画作融合在一起,漂亮的色彩搭配和巧妙的构思创意将一幅幅模板变成了精美的艺术作品。活动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不仅带领参与者了解了节气文化知识,更是让大家体验了手工制作带来的乐趣,度过了一段温馨的亲子时光。

本次活动,是青海省博物馆结合节气文化开展社会教育实践的一次有益尝试,以本地文物为切入让大家更好了解“五谷”的概念和中华节气文化,并通过粘贴“节气”五谷画,在锻炼了大家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增进了参与者对“美”的感知,体验了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公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原文链接:http://whlyt.qinghai.gov.cn/tsdt/1844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