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景点舆情网!
乔虹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馆员、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
1991年我从四川大学毕业分配至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由一名走出校门的懵懂大学生,逐渐成长为文博战线的一名老兵,见证和参与我省文博事业的发展。一路走来,我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组织的关怀和培养,离不开领导关心爱护和同志们的帮助支持,特别是作为基层代表能够参加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让我倍感光荣和自豪,但深知这份荣誉,应该属于考古人、属于文旅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大局的关键位置,强化人才政治引领,以思想伟力感召人才,以共同理想凝聚人才,以精神传承激励人才,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持续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厅党组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多措并举扎实推进人才工作,为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厅党组成员与专家学者结对子的联系制度,就是落实党管人才的具体举措,充分体现了党组织对专业人才的关心与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工作,充分肯定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成就,寄语广大考古工作者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强调要“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近年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聚焦考古中国重大课题,系统谋划科研项目,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申报国家社科项目3项,完成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出土彩陶·青海卷》及《中国出土青铜器》(青海)。所内专业人才积极参与学术课题研究,开展丝绸之路南亚廊道青海段、石窟寺等考古调查,启动长江流域文物资源调查、青海岩画数字化保护传承等项目,实施民和喇家遗址、同德宗日遗址等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配合西城铁路、羊曲水电站、西宁保税区等10余项重点建设项目的考古工作及所藏文物的修复保护项目,为我省经济社会、文旅发展贡献了考古智慧和力量。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项目为抓手,全方位做好“育才养才用才”大文章,为各层次人才提供干事创业平台。先后有3人荣获省部级优秀专家称号、1名青年人才被评为2019年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2名业务骨干参加“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研修学习、1名青年人才参加“文博行业高层次人才提升计划”。积极探索“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合作模式,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湟水流域、环青海湖等专项调查。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联合开展考古发掘项目。与瑞士阿贝格基金会、南京博物院等共同完成丝织品、纸质文物、彩陶等重要文物的保护修复。乌兰泉沟壁画墓、都兰热水2018血渭一号墓分别入选2019年度、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民和喇家遗址、都兰热水墓群成功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山宗·水源·路之冲”、“青海历史文物展”、“青海考古成果展”等重要展览展出的文物,凝聚了几代考古人的艰辛和智慧。多家新闻媒体走进考古工地,都兰热水墓地、同德宗日遗址专题纪录片相继在央视、青海卫视播出,不仅提升了青海古代优秀文化的影响力,也彰显了考古人的情怀与坚守。
省十四次党代会擘画了今后五年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的美好蓝图,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基础研究人才的支持培养,大力培养技术型、管理型人才”。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把党代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努力探索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以政治自觉提高政治站位,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不负时代使命,主动担当作为,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深入挖掘青海高原独特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生态高地的历史文化滋养,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贡献青海考古力量与智慧,奋力谱写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文旅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点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景点舆情网 yq.jd-zx.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